读书笔记:《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对阿德勒心理学的解读,是一本让人重拾自信的书。它将人的烦恼归结为自己的选择,也为突破自我提供了建议和方向。总之,是我最近读过最受用的一本书。

img

目的

  1. 挣脱来自过去的束缚。 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 “决定论”
      •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 “目的论”
      • 你的朋友是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目的论”。
  2. 挣脱来自人际关系的束缚。我们的很多心理困扰都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
  3. 挣脱来自未来的束缚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 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 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被用来达到某种目的,而非情绪本身。

弗洛伊德说错了

  • 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结果会如何呢?那就可能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

你想“变成别人”吗?

  • 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别人,就是因为你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 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 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说,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 应该去做——这一简单的课题摆在面前,但却不断地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你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吗?
  • 如果要改变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

  • 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 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 价值问题最终也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上。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 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
  •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自卑感。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 我们应该摈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
  •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 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实是对自己没有自信。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 如果真正地拥有自信,就不会自大。正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才会骄傲自大,那其实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话,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这完全是一种优越情结。
  • 以不幸为武器的优越感: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通过诉说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来让周围的人——比如家人或朋友——担心或束缚支配其言行。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 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 我们既不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能让时针倒转。但是,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这是“现在的你”所面临的课题。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 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方是错误的。一旦这样想,辩论的焦点便会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方式”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 首先,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两点。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
  • 阿德勒把这些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又统称为“人生课题”

工作课题

  • 无论什么种类的工作,都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
  • 如果从距离和深度这一观点来考虑的话,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可以说门槛最低。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因为有着成果这一简单易懂的共通目标,即使有些不投缘也可以合作或者说必须合作;而且,因“工作”这一点结成的关系,在下班或者转行后就又可以变回他人关系。
  • 这些情况都不是讨厌工作本身,而是讨厌因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讨厌被贴上“你没有能力”或者“你不适合这个工作”之类的无能标签,更讨厌无可替代的“我”的尊严受到伤害

交友课题

  • 这是指脱离了工作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

爱的课题”

  • 这一点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就是所谓的恋爱关系,而另一个就是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
  •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 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 想要取得别人认可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采取“满足别人的期待”这一手段,这其实都是受“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这种赏罚教育的影响。但是,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标成了“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工作就会变得相当痛苦吧。因为那样就会一味在意别人的视线、害怕别人的评价,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 课题分离作为道理来讲完全正确。别人怎么看我怎么评价我,这是别人的课题,我无法左右。我只需要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简直可以称为“人生的真理”。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 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近代哲学巨人康德把这种欲望称作“倾向性”
  • 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 阿德勒反对把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等分开考虑的一切二元论的价值观。
  • 像这样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作“整体论”。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 如果他人是伙伴,我们生活在伙伴中间,那就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还可以认为自己在为伙伴们——也就是共同体——做着贡献。像这样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 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 请你考虑一下认可欲求的实质——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
  • 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有鼓励才有勇气

  • 假如你会因为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那就等于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因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
  • 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有价值就有勇气

  •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答案。
  • 不能够表扬,也不可以批评。评价别人的话全都出于“纵向关系”,而我们必须建立起“横向关系”。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 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 如果能够与某个人建立起横向关系,也就是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的话,那就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 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

自我接纳

  •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 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他者信赖

  • 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

  • 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地相信。这就是信赖。

他者贡献

  •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 行为方面的目标:①自立。②与社会和谐共处。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①“我有能力”的意识。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舞动人生

  • 到达目的地之前的路程在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这个意义上来讲并不完整。这就是潜在性的人生。

  • 现实性运动是一种“当下做了当下即完成”的运动。

  •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 生活方式说的是“此时此刻”,是可以按照自己意志改变的事情。像直线一样的过去的生活只不过是在你反复下定决心“不做改变”的基础上才貌似成了直线而已。并且,将来的人生也完全是一张白纸,并未铺好行进的轨道。这里没有故事。
    • 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 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

    • 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们就会无所进展,只能每天过着枯燥乏味的单调生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 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请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
    • 人生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认真过好了每一个刹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令其过于深刻。并且还要记住一点。站在现实性角度的时候,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
  •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 阿德勒所说的“人生的意义是由你自己赋予自己的”,就正是这个意思。人生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但是,你可以赋予这样的人生以意义,而能够赋予你的人生以意义的只有你自己。
    • 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